攸县船民抗日记
2015-04-15 10:00:03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罗琼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9024

  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,我拜访了几位航运公司的老前辈,查阅了省市有关资料,充分说明,我县水运交通不但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,而且为抗日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  1937年7月7日,芦沟桥事变发生,全民抗日战争爆发。根据抗战需要,9月18日,湖南省成立船舶总队,征调各县载重5吨以上的船舶,统一编队,担负抗日军需物资的运输任务。按照步署,攸县船商协会更名为船民工会。工会设理事长一人、事理若干人,工会之下,以民船10至15艘编为一组。攸县3000多艘民船、4000多个船民,共编成246个组,每组设组长一人。按上级要求,攸县、茶陵和安仁等县的船舶编成一个中队,直属衡阳大队管理。

  1938年10月,省船舶总队更名为湖南省船舶总队联保办事处。11月成立湖南省船舶委员会。各县设办事处,负责船舶管理,轮流征调船舶,对未被征调的船舶征收“船证费”作为被征船舶的补偿。水上联保办事处是县政府领导下的相当乡镇一级的行政机构,办事处设主任一人、办事员若干人,均由县政府直接委派,工资由县政府开支。攸县水上联保办事处下设18个水上保,保以下设若干个甲,分设在攸河及洣水沿岸。主管船民组织、水上户籍、船舶征调、水上治安等工作。北乡沿沙河的船舶与船民划归醴陵县水上联保办事处管理。办事处由于成立于抗战的紧张时期,对完成抗日战争的军事运输任务、维护水上治安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  1939年春,日寇进攻省会长沙。为阻止日军继续向湘东地区推进,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下令执行蒋介石“焦土抗战”政策,征调民工4万多人,动用稻谷8000多担,供民工口粮,将醴陵至攸县公路的路基、桥梁、涵洞全部毁坏。因此,船舶运输任务更加繁重。

  1941年3月,攸县被征调民船400多艘,去衡阳、株洲等地,运送抗日军需物资,每次历时2个多月。1943年春,第30集团军第102师又在攸县征调船舶120多艘。1944年6月,日军攻占湘东南的攸县、茶陵、安仁、耒阳等地,并陆续沦陷。攸县境内的公路运输全部停顿。在境外执行任务的船舶又不能返回,有的被飞机炸毁,有的被丢弃而逃难,船舶全部损坏。在县内的船民不愿为日军卖力,有的将船舶凿烂沉入江底,有的拖上岸砸烂当柴烧,以各种形式与日军作战,境内损失船舶700多艘。加上在外执行军运任务的500多艘,抗战期间攸县损失1200多艘,占总船舶数的三分之一还多。

  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。8月27日,在攸县横行14个月的日军全部撤走,县境的水运秩序恢复正常。

  作者:贺德足

责编:罗琼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